砂

纪念邓华将军与七纵四十四军

发布时间:2022/12/3 17:36:21   
白癞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news/a_9242260.html

此文以纪念四十四军的将士与创建四十四军的邓华将军。

在东北野战军的高级将领中,虎将众多,人才济济,其中能运筹帷幄的帅才更是将中豪杰,而邓华将军就是其中一个。

邓华将军不是东北战场上战役的决策者,是执行者。可是他在战役的准备、展开、实施、攻击阶段的缜密、细致、大胆、求实精神实在可嘉,特别是他独立思考的作风更是难能可贵。

他不盲从,他可以看出上至林彪,甚至中央等上级的问题,他也敢于直言相谏,且多被采纳,未被采纳的建议,他也坚决执行命令,努力减少损失。

夏季攻势“三战四平”前,邓华向林彪总司令建议增加一个纵队的兵力攻坚四平。林彪没有完全听取邓华的建议,只增加了一个师的兵力。“三战四平”激战了13个昼夜,东北民主联军没能攻取四平,自己反而伤亡了多人。四野的老人说:“如果林彪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那么残酷!”

平津战役前期,年12月底,邓华奉命指挥三个纵队攻击塘沽,在经过几次外围战斗后,发现塘沽外围是一片盐田,无掩蔽物,部队不易构筑工事,几次攻击伤亡很大。而且敌人军舰停在海上,我军难以从海上包围全歼塘沽之敌。邓华与兄弟纵队指挥员建议天津战役前总暂不打塘沽,改攻天津。中央军委和前总在了解实际情况后,采纳了不打塘沽的建议,决定转攻天津。

据史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时,作为彭德怀的副手,邓华多次提出不同见解,得到彭总的认可,弥补了原计划的不足。

特别是在第一批出国参战部队的数量上,高层原有方案是先过鸭绿江两个军,有点试探意味。但邓华建议十三兵团四个军全部过江,打就打个狠地。后邓华建议被采纳。事实证明:大部队的展开作战,弥补了我军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火力欠缺等等不足,是在短短地时间内连续开展第一、二、三次战役取胜的关键,是将美军赶回 的保证。

邓华明白:抗美援朝第一仗既是军事仗,又是政治仗。必须集中兵力,一鼓作气,旗开得胜!必须振奋全军、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士气、勇气和信心!必须震撼美军、灭其骄狂之气,丧其无畏之志! 做到了。

的实质是:再一次用我们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

邓华不冒险,但他敏锐、机智、大胆,能够看出战场端倪,抓住战机,敢于出奇兵制胜。

在东北战场秋季攻势中,他在辽西战场指挥七纵演绎的“顺手牵羊”的一系列战斗,极为精彩。在执行东野林总的破坏北宁路命令时,他带七纵三个师的部队,由郑家屯等地南下途中,寻找战机,大胆率部主动出击,歼灭路途所遇之敌。一个月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五城,歼敌3个师,扫清了征途上的后顾之忧,最后完成破坏北宁路任务,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林罗首长的通令嘉奖。邓华与林彪

邓华的才华、胆识、谨慎及大局感深受四野林彪总司令的赏识、赞许,林彪重用邓华。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邓华在东北战场一直担任七纵的司令,没有被替换、调动,这说明林彪总司令信任邓华,信任邓华领导的这支部队:东野七纵(四十四军)。

在东北战场的重要、凶恶的攻坚战斗,林总几乎都要七纵参加。七纵是唯一一只参加了四次“打四平”战斗的部队,七纵的攻坚能力可想绝非一般。

在锦州战役中,林彪命他指挥南面辅攻部队七纵、九纵两个纵队,组成南突击集团攻城。七纵一三二师七分钟第一个突破城防,攻入城内,实际成了主攻部队。

在天津战役中,林彪先命他指挥三个纵队打塘沽,后又命他指挥东面辅攻部队:七纵、八纵两个纵队攻天津。七纵一三二师又是十五分钟突破城防,攻入城内。

我华东野战军在金门跨海战役失利后,四野进行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林彪又是把指挥重权交给了邓华,让他指挥40军、43军解放海南。在多种不利的作战条件下,40军、43军创造了战史上空前绝后的:木船打兵舰,夜航躲飞机,分批渡海峡,陆军打海南的世界军事奇迹。

前林彪提议邓华担任十三兵团司令进驻东北,准备抗美援朝。

在朝鲜战场,邓华担任 第一副司令,协助彭德怀总司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统领六个兵团、二十七个军、一百多万将士,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 ,维护了远东的和平稳定。

彭总回国后,邓华接任 总司令。

这些都显示了邓华将军的帅才能力。

将邓华将军与近代同期外国的传奇将军比对,是否可以得出以下评论:

邓华将军的才、智、德、勇及业绩胜过二战时期美国传奇英雄巴顿将军。因为邓华将军显露出的“以弱击强,以柔克刚”的一面是巴顿所没有的。世界上能够在三年多的战场上,把美军打得在谈判桌上签字和谈的军队,唯中国人民 是也。

邓华将军指挥的战争舞台略小,业绩逊于二战时期苏联英雄朱可夫元帅。因为实实在在地说:苏德战场的宏大、激烈、凶险、顽强、和双方的人员、精神、物资的投入、较量是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确实是“世界大战”。世上唯有毛泽东领导的三年解放战争可与其相提并论。

在一九五九年下半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在重压、劝诱之下,邓华不肯随波逐流,不肯批判彭德怀,不肯对彭德怀落井下石,反而主持正义,替彭总解释、申冤,最后遭到批判。在毛主席说了话:“邓是彭的人”,“与彭有区别”后,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结束时,没有原谅邓华,没有保护邓华。

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邓华这个人我反复考虑,留在军队上我不放心,要把他开除军籍,分配到地方。于是邓华被撤销了沈阳军区司令一职,转业地方。

能让林彪‘反复考虑,且不放心’的人肯定不简单!

为什么“反复考虑”?一是取舍难!二是不放心!

主席对彭德怀的动怒非同一般:没有了多年的情谊,只显现出政治利益,“反党集团”“党的决议”使任何人无可选择。

爱才,想留,因为主席说:“与彭有区别”。曾派人做工作,让邓华屈服,好给领导下台阶。可邓华这“湘军汉子”,愣是软硬不吃,耿直不屈,拒不低头!留下吧,实在不放心,真不知以后哪天邓华再捅娄子,给军队、给林找麻烦!

林彪的两难心情可以理解,在主席与爱将之间,只能做政治选择。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知邓华者-林彪也。

网上俗客说:林彪是因为邓华从朝鲜回国未主动向他汇报而忌恨邓华,不可信也,林彪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政客,是大将军也。

父亲在“忆邓华”的文章里也提到当年批判彭德怀、邓华的军委扩大会议:

“在一九五九年下半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对彭德怀同志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同时邓华同志也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当时有人向我做工作,说我对邓华同志最了解,又是七纵的老同志,鼓动我批判邓华同志。我觉得,邓华同志在解放战争和 中,是坚决执行了党中央的决定,积极歼敌,立了战功的,我对他的印象是好的,我没发现他有什么阴谋。我的态度是:你们要批你们去批,我没有什么可批的。”

父亲时任四十七军军长,也是条汉子,不过是个甘肃汉子。

四十四军撤销之谜

军队是有山头的,东北林彪四野的山头有邓华纵队。邓华的山头就是当年的东野七纵,既49年整编后的四十四军,52年撤销的四十四军。

在四野的四个兵团十二个军中(38军-49军),可谓各个都是虎狼之师、精锐之师,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骄傲的历史。

但在和平年代的历次整编后,四野部队现在仅仅保留了六个军的番号;38、39、40、41、42、47及54军(由44军与45军合并)。其余的部队都先后被裁撤、改编、转制。

为什么保留了这七个军,撤销了那六个军,我们不清楚其中缘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撤销的六个军绝不是战功稍逊,可能只是建军历史不长、另有重用(组建新军兵种、新单位)及运气不佳罢了,但他们都是英雄的部队,都是优秀的人民子弟兵,是服从大局的楷模。

其中四十四军没有保留,重要的一点是:他没有参加抗美援朝。而建军最短的四十二军被保留了(他原是东野五纵,最后组建,因为当时忌讳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内奸第五纵队)。这个本来要集体转业搞生产的部队,可能就是因为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而被保留下来。

这四十二军与四十四军之间还有一段阴差阳错的小故事。

老同志讲:1950年,奉中央军委命令,十五兵团司令邓华带领原十五兵团的机关,改称十三兵团,统领十三兵团的部队38军、39军,40军、42军,北上东北,成立东北边防军,准备应对 的复杂局面。黄永胜则带领原十三兵团的机关改称十五兵团,从广西到广州,统领十五兵团的诸军。

邓华到了东北以后,想用老部队四十四军,曾经与十五兵团司令黄永胜商议,让四十二军与四十四军对调,让四十四军到东北,准备参加抗美援朝。结果黄永胜不同意,说:四十四军是我们主力,不能动。事后老同志讲:可能大家都有点嫌四十二军建军资格太短,战功平平不愿要。同时黄永胜可能也对中央临阵换将没有让他上东北有意见,最终没有同意两军对调。

后来在1952年的军队整编中,邓华当过军长的四十四军、黄永胜当过军长的四十五军都撤销,130师与四十五军合并为五十四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32师并入43军调往海南岛。131师拆散,师部转为青岛海军。四十四军军部转为南海舰队机关。虽然四十四军的主力130师,132师编制保留下来,可是终究成为了他人的嫁衣裳。提起这事四十四军老同志都非常伤心,他们说:要是不留在中南军区,能够到东北抗美援朝,四十四军就不会被撤销了。

五十四军的三个师到东北后,邓华首先让130师进入朝鲜。丁盛军长在回忆录里道出其中缘由:

……师当时就过了江。为什么呢?邓华与他们很熟,原来是七纵十九师。130师打四平是有功的,战斗力很强……后来参加了金城反击战(抗美援朝)。

邓华对老部队的情感与信任由此可见。

虽然四十四军的编制撤销了,可是他的两个主力师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这也是一个奇迹!这里的蹊跷不得而知。

也有老同志说:‘主席嫌四十四军太野’,故拆而散之。不知此言真假,且当民间传说(四十四军野的问题请看下文)。

历史是复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算不如天算,只能怪命了。

邓华与四十四军

邓华重视四十四军,是因为四十四军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亲儿子”。四十四军能够在短时间成为四野主力,邓华的领导是决定性的因素。

邓华进东北,在沈阳担任卫戍司令,下属主要部队就是保一旅,是一个由多个刚由内地入东北的团级部队组建成的单位。后来又逐步又发展成立了保二旅、保三旅、保四旅。

我军在东北撤出沈阳后,邓华在东北西满分局下的辽西军区(后辽吉军区)任军区司令员,下属部队为保一旅、保二旅,还有五个军分区。在辽宁西北部、吉林的西部、黑龙江的西南部及内蒙东部,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扫匪除恶,建立基层政权,最终建立了稳固的西满根据地。

在这期间,邓华率部参加了解放四平(一打四平),保卫四平(二打四平),开鲁攻坚战,通辽攻坚战等战役。

47年3月又成立了西满独立师(一三二师前身)。

1947年4月,西满部队以辽吉军区为主成立西满野战军“西满纵队”(辽吉纵队、邓华纵队)。邓华任纵队司令员、陶铸兼任政委,保一旅升为独一师、保二旅升为独二师,西满独立师改为独三师,此后西满纵队由东总直接指挥调动,属于野战军性质。在此期间辽吉纵队参加了三打四平。

1947年8月,西满纵队正式升格为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邓华任纵队司令员,下属三个独立师分别为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完成占领主要城市与交通沿线的部署,兵力分散之后,林彪开始集中兵力,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战役,转入了战略反攻。

邓华领导七纵在东北战场上先后参加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在辽沈战役中攻锦州,战辽西,参加过四次四平战斗,是著名的“四打四平”之军。为解放东北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之后进关参加平津战役,强攻天津后,整编为四十四军,又挥师南下,解放广州、警备广州,广东剿匪。

在1948年11月,四野在天津整编时,四十四军下属四个师:130师、131师、132师、157师,共计4.8万余人。

在东北黑土地上,主力部队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等,他们是公认的老大哥部队,是由关内八路军、新四军正规编制的师、旅级主力部队组建。

邓华率领的七纵(辽吉纵队)47年4月成立,是由关内多地多单位的零散团级部队为主组建,有八路军的晋绥军区32团(李化民任团长)、冀东军区的15团、新四军三师的特务一团、二团等。将这样一个松散的部队,短时间内组建成一只威名远扬的野战军,成为东野的后起之秀,成为东野的一把攻坚钢刀,且战斗作风、骄人业绩均咄咄逼人,这与邓华将军的严肃治军、实战用人、训练调教、火线考验分不开。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各个部队的长短:你用粘土制砖瓦可载千年,我用散沙聚砂轮可截钢铁,各有所长!

在王贤根所著的“邓东哲将军(七纵师政委)纪事”书中记载了一事(有所删减整理):

46年底保一旅整编,12月,保一旅二团三个营由三个团缩编而成,干部降级,团长为营长,有的同志有牢骚。47年1月,辽吉军区命令保一旅攻击开鲁之敌,结果一个老红军营长因为对降级使用想不通,晚上自己在家喝闷酒,没有跟部队打仗行动。夜战开鲁胜利后,邓华闻讯,第二天即赶到保一旅,在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等的陪同下,处理此事。

邓华亲自与之对话,一开始,这位营长毫不在乎,根本不认错,和邓华顶撞:

先摆老资格:‘打国民党在苏区入伍’;

又为喝酒辩解:‘闷的慌’;

再为闷得慌辩解:‘歧视我们部队’;

最后为歧视原因反问邓华:‘难道我们不能打仗吗?难道我们不行吗?’。

邓华闻之大怒,猛地拍了一掌,厉声喝道:‘放屁!你在这里摆什么老资格!没有完成任务,要杀你的头!先把他捆起来!’。

虽然旅政委邓东哲不想捆这位老红军,可邓华坚持要捆,只好捆了,后来还给其停职处分。

有一位当时目睹者称:那次见到邓华批评人真厉害。

赏罚分明,严肃治军,是邓华带兵领将的不二法则。这里也可看出,邓华的部下真是有个性,有的也真不是省油的灯,但打仗都是不含糊的。

我曾亲耳听四野一个老同志闲话评价七纵:七纵能打,也能抢,部队作风不好,两头冒尖,七纵这个部队骄傲,你爸爸李化民也骄傲。

为此我曾经当面问过父亲(李化民):对七纵、对你,这话、这评价是否属实?父亲没有回避,他直截了当地轻松回答:能打仗的部队作风都不太好,能打仗的人都骄傲。当时我年轻,听了这个回答,不理解,也不好细问,只觉得怪怪的,与正面教育大相径庭。

现在看来,可能这是真实的现实,真实的战争,真实的部队,真实的英雄。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我军成长的必然过程、是梁山众好汉式的、一批李云龙式的中、基层将士组成的我军部队。

有趣的是网友不知为何这样评价七纵:

四野的七纵,不但对敌人狠、牛,对自己的友邻部队同样野。七纵要前进,任何部队都要让路让桥,在辽西会战过大凌河时,架上机枪,让兄弟部队让路让渡口,谁不让就突谁;七纵要住宿,别的部队即使睡下也要让炕;七纵还干下了比赛中痛打高岗的光辉史!

网上还说:7纵的司令(邓华)更不一般,7纵的人在四野是以勇猛和野蛮闻名。据说,在东北战场上,邓华的作风有时让罗帅(罗荣桓)很头疼,主要是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没少批评他。他部下队伍也不太守纪律。邓华的七纵即后来的四十四军,是有名的三凶部队(对敌人,对自己人,对老百姓都凶得很)。七纵打仗时各连都带着纸条,上书:七纵缴获,然后到处贴,不管是不是自己缴获的,经常抢了别人的战利品。被称为“两头冒尖”的部队,打仗冒尖,不守纪律也冒尖。

不知这是否真实,网友可能夸大了七纵的“风格”。

听老同志讲:打锦州胜利后,七纵奉命维持锦州战场纪律,他们把守锦州城门,为了防止兄弟部队发洋财,七纵不准兄弟部队把缴获物质随便带出城,与兄弟部队发生矛盾,影响了攻城兄弟部队撤军的速度,被兄弟部队告到东总,受了批评,这倒是真的。

在王贤根所著的“邓东哲将军(七纵师政委)纪事”书中这样记载此事:

在部队攻入老城后,“……邓东哲交代(对山炮营领导):‘赶快收集敌人的火炮’……邓华吩咐:‘赶紧收集’。

邓华又对徐绍华师长、邓东哲政委说:‘我已经请示林总,其它部队都撤出锦州,由你们19师来守卫。’

邓华语气稍微停顿一下,又说:‘总部已下达命令,你们把各个城门都守住,人家(指兄弟部队)只能带出原有装备,你们把仓库很快管起来,不要遭破坏,武器弹药、粮食、布匹要保护好,到时部队换装……。’。

……正在这时,机要参谋给邓华报告总部来电。“电报大意是:……有的部队反映,你们攻入城内,至今未打开城门,有的城门只能人员通行,如果缴获的装备物资损失,你们要负责任。你部应把锦州城内所有武器弹药、装备物资转移到城外……。’

邓华听着这电文,脖子上青筋高涨:‘我们打下城了,还要送出去!’……。

实际是:部队攻入锦州,大多是破城墙而进,敌人用麻袋装土填垒的城门,七纵一时还来不及打开。命令如山倒,邓华即令部队开通城门,让兄弟部队浩荡出城。

在辽沈战役后,毛主席表扬东北解放军在锦州地区不摘群众苹果的故事,做为正面材料,广为宣传。是否也从侧面说明可能有的部队的组织纪律确实不好,做不到。

但是,在一三二师的战史上记载这个案例:一三二师三九五团在天津战役中是受了东野总部的表扬。

天津战役攻占敌外围要地东局子后,395团获东总林彪、罗荣桓、谭政通令嘉奖:

“……纪律很好,全团人员空手进去,空手出来,敌人营房的食物、用品均未动取……工厂内的文件、家具及灯泡都予登记,原封未动,移防时,认真进行移交。战后,除由纠察队、哨兵维护秩序外,没人在街上乱走,乱进……特予嘉奖”。

因为他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

战场之外

邓华在战场上是个猛将,也是个儒将,因为他是高中生,是先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后投入革命参加红军的,是有文化的老红军。

广州刚解放时,我还小,记得当时有一个小朋友萧月,是四十四军干部部长萧平的女儿,会唱京戏“苏三离了洪洞县……”。唱的非常好,我们小男孩又是敬佩,又是羡慕,自愧不如。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能干。现在看了邓华将军的事迹才明白,是受邓华将军的影响,因为四十四军有个京剧团。

冬季攻势解放四平,国民党八十八师覆灭,他们的京剧队正在彷徨无助,走投无路时,七纵司令邓华派参谋长高体乾找到他们,安排他们当了解放军,成了七纵的京剧队,其中就有京剧大师方荣翔。

据说,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得知后要求邓华上交,邓华居然不给。

据说,邓华将军不仅喜欢京剧,还会唱、会演、会武打、翻跟头,可不一般。

据说四十四军参谋长黄忠诚将军曾亲眼目睹邓华将军于草地上连翻三个空跟斗。

我父母是西北穷苦人,按理说不懂京剧,可我记得1954年左右,我们在汉口住,父母还带我买票看京剧,可能也是在四十四军受邓华的影响。

噫嘘唏,情义雅哉!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在鹿死谁手还未知分晓的战场,能够关心、帮助、体贴敌营没有着落的“戏子”,且又在闹中取静的瞬间组建自己的京剧团,除了邓华还有何人?!奇人也!狂士也!有为、有情、有义、有儒风的大将军邓华是也!电视剧“亮剑”李云龙收留军乐队的情节不知作者是否受此启发。

邓华是湖南人,小个子,瘦瘦的,非常精悍,外形不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听父亲讲过:平津战役后,四野在北京开高干会,一天晚上,父亲与邓华、军副参谋长张松涛去前门逛街,转到一个摆摊算命的老先生前,邓华突然开玩笑地讲:咱们算算命吧。他们三个请老先生算命:谁的官大?老先生一看,是解放军,又看到张松涛副参谋长最胖,说:他官最大。看我父亲(时任一三二师师长)个子高,说:他官比他(张松涛)小,比他(邓华)大。看到邓华又瘦又小,说:他(邓华)官最小。三人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先生还是不了解我们,用看国民党的眼光看我们解放军呀。

邓华心胸宽广,能容人、容事、不计较鸡毛琐事。

父亲在回忆录里说:……我在七纵队与邓华司令员也顶过嘴,但他不然,不但不怪我,而且对我重用。还是老革命好,他是对人对事都是坚持真理,按真理办事。

父亲讲邓华是老革命,因为邓华是27年入党、28年参军上井冈山的老同志,父亲是31年宁都暴动的,因此父亲尊称邓华为老革命。四十四军的归宿

1952年军队整编,军委、中南军区裁撤四十四军与四十五军。

四十四军军部:

司、政、后转制,组建中南军区海军(今南海舰队)机关。

一三零师:

年10月,与四十五军整编为五十四军。年2月入朝参战,7月参加金城反击战,年7月回国。年3月参加西藏平叛作战。年,该师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取得瓦弄大捷,歼灭印军多人,给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涌现出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陈代富、周天喜等英模人物和集体。年,改称陆军第师。年2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人。该师也成为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师。年缩编为第旅。年被撤消番号。

年10月10日,54军原/师在信阳正式重新组建,改称步兵旅。

一三零师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在历次战斗中涌现出了“战斗模范连”,“人民钢军连”等多个英雄单位和“爆破英雄李广正”、战斗英雄刘增荣、窦玉芳、邵禄、陈代富、周天喜等全军战斗英雄;部队先后有余人次立功授奖。一三一师:

整编中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组建海军航空兵师,年2月改建为海军航空兵第3师。所属团调给新组建的54军,为师团,后沿革为陆军第54集团军工兵团。其余部队陆续补充到抗美援朝的相关部队。1970年,将1964年组建的广州军区守备27师改编为一三一师,这样一三一师在海南又重新组建一次。1979年12月,以师团为基础和1个建制水陆坦克营、两个装甲步兵连合编组建海军陆战队第1旅,划归海军南海舰队,旅部由团团部扩编,该旅于年5月正式成立。1985年裁军百万时,一三一师又被撤销,部队整编,并入一三二师。能够重新组建一三一师,也证明军委没有忘记四十四军。

一三二师:

1952年10月调归四十三军建制,开赴海南。396团调往131师,参加抗美援朝。同时师团编入该师,后改番号为团。1960年43军调出海南,132师继续留驻海南,归海南军区领导。年整编,一三一师(新一三一师)与一三二师合并,为广州军区步兵第师,归海南军区领导。年该师增编高炮团,团改装为装甲团。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旅。

网上介绍:一三二旅是我军目前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旅,该旅辖有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1个炮兵团(1个加榴炮营,1个榴弹炮营,1个火箭炮营)、1个高炮营、一个反坦克连、1个工化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另外还有旅直属分队:警调连、侦察连、汽车连,旅医院、自动化工作站等,全旅总兵力约人左右。

摩步旅目前的作战任务,不仅是海岛防御作战,还有渡海登岛进攻作战。

一五七师:

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年7月,师师直1/3干部和团组建袁州军分区。8月,师师直2/3干部和、团重新组建上饶军分区。现在四十四军所属部队成建制的,无中断的,保留下来的仅为海南的一三二旅。四十四军领导成员(年成立至年撤销)

五一年四十四军合影,左一政委谭甫仁,左三军长张才千,右一副军长李化民。其余不详

军长邓华方强张才千;政治委员吴富善谭甫仁;副军长曾克林李化民;副政治委员谭甫仁;参谋长高体乾黄忠诚;政治部主任谭甫仁;后勤部部长龙开富;第一三O师(由第十九师改称)

师长徐绍华邓东哲。政治委员邓东哲姚国民。

第一三一师(由第二十师改称)师长刘述刚刘永源。

政治委员刘永源罗友荣。第一三二师(由第二十一师改称)师长李化民徐绍华朱民亲,毛和发。政治委员朱民亲。

第一五七师师长曾敬凡。政治委员邢程。四十四军的将军(不完全统计)邓华:上将军长吴富善:中将军政委方强:中将军长张才千:中将军长谭甫仁:中将军政委贺晋年:少将七纵副司令曾克林:少将副军长李化民:少将副军长高体乾:少将军参谋长黄忠诚:少将军参谋长萧前:少将军政治部主任萧平:少将军干部部部长李长如:少将军政治部副主任龙开富:少将军后勤部部长徐绍华:少将130、132师长邓东哲:少将130师政委、师长姚国民:少将130师政委刘述刚:少将131师长刘永原:少将131师长罗有荣:少将131师政委程世清:少将132师副政委毛和发:少将132师长蒋润冠:少将132、130师政委曾敬凡:少将157师长刘世昌:少将157师政治部副主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5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