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优势 >>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本报永安记者站魏兴谷通讯员林璐文/图
穿行在金银湖工业集中区,目光所及,车辆穿梭,机声隆隆;千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绿浪翻腾、连绵起伏。走进灵秀村落,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仲夏时节,永安市大湖镇风景这边独好。
近年来,大湖镇强化党建引领,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扬优势、补短板,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人居环境颜值,涵养文明和谐乡风,着力打造“经济强镇、双拥重镇、文明新镇、旅游旺镇”,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多彩新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产业提质,积蓄“腰部”支撑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关键所在。地处三明和永安“腰部”,大湖镇如何做好产业这篇大文章?
“我们深耕项目建设,坚持把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特,不断积蓄‘腰部’支撑新动能,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金腰’,为助推三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展现大湖作为、体现大湖担当、贡献大湖力量。”大湖镇党委书记缪学耘说。
站在新冲片区千亩优质稻种植基地,眼前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
作为大湖镇重要产粮地带,新冲片区平均海拔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宜种植优质稻。
“我们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引进优质稻品种,以超过市场价10%标准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大湖镇副镇长、新冲片区党委书记刘哲敏说。
专业合作社领头,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有补贴,卖粮不用愁,收购价更高,农户有了种粮积极性。今年,新冲片区以现有水稻田为基础,种植了近千亩“百香优号”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新冲片区连绵起伏的稻浪,是大湖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做大一产的生动剪影。
“我们围绕‘一个推广’‘四个千亩’,也就是加快现代农业推广,做大千亩大棚蔬菜、千亩水稻制种基地、千亩高标准鱼塘、千亩高效经营竹林,打造具有大湖特色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示范片。”大湖镇镇长罗奕榜介绍。
夏日炎炎,在魏坊村村边的一片稻田里,水稻制种大户陈君章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稻种长势。
“去年镇政府和村干部动员大家搞水稻制种,我先承包了75亩试试,没想到制种一亩可以卖到四五千元,比原来种水稻翻了一番多。”陈君章说,今年流转水稻制种面积增加到亩,还代管了多亩稻种。
在大湖镇,村民们开始实施双季杂交水稻制种,水稻、烟叶、玉米轮作常年不停,稻田价值提升了,曾经的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种水稻有奔头,养鱼、种菜能致富,竹林经营更高效,“四个千亩”让现代农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产做优,二产做强。走进福建省大宗硅业有限公司,机声隆隆,石英矿随着生产线缓缓移动,经过一道道工序后,洁白的石英砂产品呈现在眼前。
此前,这片占地面积亩的厂区已闲置多年。年7月,大宗硅业通过司法拍卖获得使用权,并于当年11月投入生产。
“我们以金银湖工业集中区控规修编为契机,主动融入永安市‘’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打好‘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做好‘腾笼换鸟’文章,加快特色产业集聚。”缪学耘说。
眼下,大湖镇正加快推动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产4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置换、福建省科达重工有限公司铸铁轧辊及钢铸造件生产等一批总投资6.3亿元项目落地,建链、延链、强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如何做特三产?大湖镇抢抓兴泉铁路通车机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建设,发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鳞隐石林”辐射带动作用,连点串线,加快文旅深度融合。
充足可靠电力是产业发展重要保障。在上甲村东北侧,桃源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完成“三通一平”,预计明年下半年可建成投入使用。
“变电站投入使用后,可以满足三明南部电网供电需求,为区域电网供电提供了可靠保障。”桃源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薛尚青说。
做美环境,提升“腰部”支撑颜值
产业优、生态美。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百姓福祉。
“这里摘的水果很新鲜,品质也很好。”7月1日,在大湖镇万绿生态农庄,几名游客正在采摘哈密瓜。
万绿生态农庄占地90余亩,主人赖道焱在这里已创业18年。“土地流转了18年,先从种葡萄、无花果、柠檬等水果开始,品种逐年不断增加。”赖道焱说。
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瓜果飘香,游客穿行其间。“水果可以采摘了,游客也来了,农庄逐步配套建设农家乐、烧烤区、休闲垂钓中心等设施。”赖道焱说。
盛夏时节,进入水果采摘旺季,每天到农庄的游客络绎不绝。
“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以采摘,游客除了采摘水果,还能品尝帝王菜、土鸡、土鸭等地道农家菜,享受亲子游玩欢乐时光。”赖道焱说。
万绿生态农庄还有大棚蔬菜、种竹园等板块,是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和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体验课外知识,普及乡村文化。
从一片空地,到一座田园综合体,万绿生态农庄华丽转身的背后,与上甲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息息相关。
坐在农庄农家乐餐厅,上甲河从窗外蜿蜒穿过,溪水潺潺、清澈见底,生态护岸、亲水平台,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
“除了滨河景观带,我们还修建了环村沥青路、上甲中心广场等设施,提升了村口景观,开展了美丽庭院建设。”上甲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洪桂贤说。
行走在上甲村环村大道,四周果蔬飘香,溪水碧波荡漾,白鹭悠然嬉戏,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门前花开、绿树成荫,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
上甲村,只是大湖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道风景。
“我们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以点带面、连点串线,持续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缪学耘说。
大湖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动集镇中心辐射区、新冲片区等环境卫生联运机制试点工作,全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打造坑源村、岭干村等省级和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建设,实现村镇面貌整体提升。
开展全域流域治理,让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大湖镇先后完成益溪、胡贡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益溪流域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即将完工。
“以前一年要被淹几次,今年雨下的时间很长,村里都没事。”魏坊村村民魏光胜家住河边,对沿岸正在实施的整治工程连连点赞。
数据显示,今年汛期是魏坊村自年以来经受的最大考验,村庄安然无恙,结束了年年内涝的历史。
加强山林、河流生态管护,抓好裸房、房前屋后、畜禽养殖等整治工作,打造城郊小镇新的产业节点和新的连片景观带……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还在持续着。
共建共享,夯实“腰部”支撑基础
乡村振兴,村民是参与主体更是直接受益者,如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续动力?
“我们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组织力,打响‘跨村联建’等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缪学耘说。
新冲片区内有冲一、冲二、冲三、冲四4个行政村,村民大都是20世纪闽南移民,地域相连,人文相亲。
年,新冲片区成立了片区党总支,但因为工作无章可循,再加上村干部、村民积极性不高,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片区工作空心化,党总支空架子、空运转等问题。
爱拼敢赢,还要抱团发展。今年4月,在大湖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片区党总支干事创业激情重新点燃,决定开展“跨村联建”。
联什么?怎么联?面对一系列具体问题,片区党总支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突破口。
今年5月,永安市茂源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冲片区成立,整合各村资源,推动整体化布局、实体化运作。合作社与镇政府、永安市乡村振兴促进会、永安市大丰米业对接,签下保底收购协议,向村民流转多亩田地,进行优质稻种植。
组织联合、产业联营。新冲片区以4个村村“两委”为主体,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入股合作社,采用股权分配制,4个村以村为基数共持有10%股权,其他90%股权由村民按自愿入股,形成合作社为主体,联片村牵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合作社和千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一年可以提供多个就业岗位,村民不仅有田地流转租金、入股合作社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冲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碧强说,村民增收了,各村村财每年也能增加10万元。
强化党建“主心骨”,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各方力量正在不断汇聚。
“有矛盾、有难事,就去贤姐微家。”这是上甲村村民口口相传的一句话。“贤姐微家”是洪桂贤在上甲村设立的民情生活驿站,通过在茶余饭后聊民生、话家常、解困惑、化矛盾,积极推动村民参事议事。
年,“贤姐微家”正式挂牌,多年持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制”工作模式,即“服务发展、服务乡风文明、服务村容村貌”三项服务,“宣传站、维权站、文化站”三站相结合工作模式,接地气、好操作,成为了上甲村一张亮丽名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大湖镇不断挖掘提炼“岭后山歌”“新冲唱花”等代表性民俗文化,加快“瑶田二五指拳、舞狮”申报非遗步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乡村文化生态、村民生活习惯,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文明乡风汇聚,一股向上向善的温暖力量,正在青山绿水间流淌着。
瞄定坚实“腰部”发展支撑点,大湖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推动乡村振兴再出发新征程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