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优势 >> 祛痰要药白芥子半夏南星
《成方便读》:“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白芥子、半夏、南星,都是温化寒痰类中药,主治寒痰、湿痰之症。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本草新编》:“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半夏
味辛,性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内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半夏的炮制品: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呕,祛寒痰,镇咳,蠲饮;清半夏,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法半夏(制半夏一般指法半夏),温性低,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等。
燥湿化痰时,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伍陈皮,如二陈汤。
天南星
味苦、辛、性温、有毒,祛风止痉、化痰散结。多外用。亦可内服,以祛风止痉为主,多用于破伤风;也用于癫痫。外用治痈肿疮齐,蛇虫咬伤。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沿用至今的炮制方式有制天南星和胆南星两种。
制天南星是天南星的炮制品。制南星毒性降低,燥湿化痰的作用增强。多用于顽痰咳嗽。
胆南星,又名胆星,为天南星与牛胆汁充分拌匀,日晒夜露,变为黑褐色,装入牛胆囊中,悬挂阴干而成。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后,其燥烈之性大减,但味更苦,药性则由温变凉,由温化寒痰变为清化热痰,是治痰热惊厥的常用药。
半夏和天南星
二者均辛温有毒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然半夏重在治脏腑湿痰;天南星则走经络,偏祛风痰而解痉,善治经络风痰。半夏又能和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天南星则消肿散结之功更著。
白芥子
即芥菜之子,味辛,气温,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
白芥子不但能温肺利气,而且善散皮里膜外之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在临床上是温化寒痰、利气散结的常用药,内科、外科尤甚之。
《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实痰盛,湿痰阻肺,痰多,舌苔白腻,脉滑之咳喘者。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畅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皆能理气化痰,合而用之,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
观其以何证为主,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如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膈,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胸闷者以此为主。
若中焦阳虚,痰多而稀,呕吐恶心,胸膈满闷者,加半夏、干姜、砂仁燥湿化痰,温胃止呕;若胸闷气促,痰多不利者,加杏仁、厚朴利气平喘;若痰阻气机,中焦不得宣通,胸闷苔腻者,可配合二陈汤、平胃散加减治疗;若有恶风寒者,可加前胡、苏叶解表宣肺化痰。
病急则治其标,三子养亲汤皆用化痰消食,顺气降逆之品。但一旦症状缓解,当转为用六君子汤等调理,否则过于消导,更伤中气。吴崑说:“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捷径之方矣。”
中成药:痰饮丸
肉桂g、淡附片g、苍术g、麸炒白术g、炒紫苏子g、炒菜菔子g、干姜g、炒白芥子g、炙甘草g
温补脾肾,助阳化饮。用于痰饮咳嗽,气促发喘,咯吐白痰,畏寒肢冷,腰酸背冷,腹胀食少。
附子、干姜温肺散寒以化饮,温脾阳以化湿,温肾阳以制水泛,为君药。臣以肉桂补火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两药合用不仅化内停之痰饮,且可绝生痰饮之源。佐以莱菔子、苏子、白芥子顺气降逆,化痰消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助阳化饮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