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市场 >> 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规范差别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以下简称《混凝土用砂石》)于年6月1日实施,它对保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建设用砂》(GB/T-)、中的术语、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没有统一,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将两个标准规范之间主要差异点,以表格形式列出进行对比。
(一)概念和定义不一致
(1)人工砂
《建设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见表1)。
表1人工砂概念的差别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的人工砂级配较差,中间少两头多,细度模数较大,颗粒形状粗糙尖锐,多棱角。粉体材料用量(包括石粉含量)和外加剂用量较大,如果配制不得法,用人工砂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会呈“草帽状”,工作性较差。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制砂装备水平,改善级配和颗粒状;②与河砂混合掺用有利于改善人工砂的性能,在没有河砂或其他级配的砂进行复配时,可以考虑用粒径大于2.36mm的颗粒代替一部分石子,石粉代替部分矿物掺合料;③尽量采用石粉含量符合标准要求、细度模数2.5~3.3的人工砂。
(2)公称粒径
《建设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见表2)。
表2砂含泥量等指标的差别
(3)适用范围
《建设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见表3)。
表3砂质量要求的差别
《建设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二)质量指标不一致
(1)规格等级
《建设用砂》将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未涉及特细砂的质量要求,而《混凝土用砂石》将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见表4)。
表4细度模数的差别
(2)天然砂的颗粒级配
《建设用砂》规定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了4.75mm和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5%),而《混凝土用砂石》规定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的累计筛余相比,除公称粒径为了5.00mm和μm的累计筛余外,其余公称粒径的累计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总超出量不应大于5%(≤5%)。
《建设用砂》规定对人工砂三个级配区中μ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适当放宽界限,而《混凝土用砂石》规定人工砂的颗粒级配必须符合要求(见表5)。
表5砂颗粒级配的差别
(3)对砂质量要求的差别(见表6)
表6对砂质量要求的差别
目前我国人工砂石粉含量高,如果人工砂石粉含量太高且应用措施不当,混凝土性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石粉含量过高处于不得已使用状态时,可将部分石粉计入胶凝材料用量的方式进行配合比设计并配制混凝土。解决人工砂石粉含量高的问题有两个主要措施:①提高制备砂浆装备水平,发达国家大多数制砂设备可以较好的控制石粉含量;②在制砂工艺上采取措施,比如采用选出石粉的工艺。
人工砂中会夹杂泥土,亚甲蓝值是反映石粉中黏土含量的技术指标,是人工砂的重要指标。机制砂的压碎指标是检验其坚固性和耐久性的一项指标。试验证明,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不受压碎指标的影响,但会导致耐磨性下降。
(4)密度(见表7)
表7对砂密度要求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