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介绍 >> 暗挖隧道渗漏水处治施工技术方案
暗挖隧道渗漏水处治施工技术方案
土建二标渗漏水处治施工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市轨道交通,
二、编制说明
2.1编制依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土建二标施工组织设计;
(6)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土建二标相关施工图;
(7)地勘单位提供的详勘报告;
(8)周边环境调查及相关施工经验。
2.2编制原则
严格按照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及施工要求组织施工,根据设计文件及现场调查结果,确定渗漏水治理的原则为:以堵为主,确保最终的治理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xx站、xx站~保税港站区间(暗挖+锚拉段)区间工程渗漏水处理施工。
三、地质条件
1、xx站地质条件
xx站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夹砂岩,以砂质泥岩为主,砂质泥岩属软岩;岩体呈大块状砌体结构,中等风化,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围岩基本分级为Ⅳ级。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大小与降水因素关系密切,受气候和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地下水状态为Ⅰ级。
2、区间暗挖段地质条件
区间暗挖段岩性以砂岩、泥岩互层产出,砂岩与泥岩之间的层面局部被粘泥充填,尤其是上部砂岩下部泥岩的情况,层面结合差,属软弱结构面。
区间暗挖段总体上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区域。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3、区间明挖段地质条件
区间明挖段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粉质粘土、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头~保区间明挖位于长江的西北岸,地形总体倾向嘉陵江,总体上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区域。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4、xx站附属结构
xx站附属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场地地下水以其含水介质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水量总体较小。
四、防水等级
4.1区间工程
区间防水等级为二级,顶部不允许滴漏,其他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任意m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
隧道工程中漏水的平均渗漏量不应大于0.05L/m2/.d,任意m2/防水面积渗漏量不应大于0.15L/m2/.d。
4.2车站工程
xx站车站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4.3附属工程
附属结构暗挖段(风道、换乘通道、出入口等部分)防水等级为一级,车站风道竖井、区间隧道及连接通道等附属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
五、渗漏现状
目前,本标段已完成xx站主体结构衬砌,xx站附属1、2号风道衬砌,3号出入口衬砌、4A、4B出入口衬砌,头~保区间暗挖段衬砌、头~保区间明挖段衬砌m,已完成衬砌混凝土的区间有不同程度渗漏现象,渗漏部位主要集中在施工缝位置,以仰拱及边墙为主,个别位置在拱墙,漏水情况见下图。具体漏水统计情况详见渗漏水统计表。
拱部施工缝渗漏拱部浇筑混凝土不密实处渗漏
边墙施工缝渗漏仰拱矮边墙处渗漏
表5-1渗漏水情况统计表
六、原因分析
6.1施工缝及变形缝渗漏水
环、纵向中埋式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安装位置不正确、破损或搭接处理不到位;
止水带加固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浇筑时将止水带压倒或偏移,未起到防水作用;
环、纵向施工缝止水带施工不规范,未起到防水的作用;
防水板破损、搭接长度不足或搭接缝施工不满足设计要求出现渗漏水,防水板热熔焊接不到位造成渗漏水现象;
施工缝位置虚渣未清理干净、凿毛不到位、止水带破坏或有孔未发挥止水作用。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局部振捣不密实,致使部分混凝土局部不密实。
6.2二衬表面渗水
(1)初期支护后表面处理不平顺或防水板松铺度不够,防水板焊缝焊接质量差,搭接长度不够,灌注混凝土时的冲击力作用于防水板造成防水板刺破、拉裂等原因,造成防水板丧失防水作用;
(2)地层地下水裂隙水丰富,在初支喷射混凝土前,没有对裂隙水进行处理,造成初支渗漏水,背后回填注浆不及时填充,产生面状或线状漏水未及时集中引排。使铺设防水板焊接不到位和混凝土浇筑时离析,出现二衬渗漏水现象。
(3)浇注混凝士时对泄水波纹管保护不力而堵塞,使围岩渗水不能顺畅地从泄水管排除,背后聚积,形成静水压力后渗出;
(4)渗水点处混凝土振捣不到位,存在不密实,出现蜂窝、麻面,造成渗漏水;
(5)渗水位置混凝土表面有裂缝或存在施工冷缝;
(6)施工缝处中埋式止水带固定不牢固,混凝土浇筑时跑位。
七、渗漏水处理方案
渗漏水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混凝土分散点渗漏水,裂缝、施工缝及变形缝的渗漏水,大面积渗漏水部位渗漏水。
7.1混凝土分散点、裂缝、施工缝及变形缝渗漏水处置措施
对混凝土分散点、裂缝、施工缝及变形缝渗漏水处理施工前,必须用清进行清洗并检查漏水点分布的位置、裂缝的宽度、裂缝的长度、漏水点的大小等,并作好标志、记录。其施工工艺如下:
清理基层→钻孔→埋设止水针头→灌浆→检查封缝→切除注浆嘴→封口→表面恢复。
(1)表面检查
对分散点漏水处进行普查,找到漏水点是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必须对渗漏水部位进行清理,找准部位,然后才能进行一下步处理。
(2)钻孔
根据漏水点的大小布置灌浆嘴或管,宽缝疏布置,微细缝密布置。沿裂缝两侧每隔10-15cm钻斜孔,孔位距裂缝3-5cm,入射角为45°,钻孔深度即贯穿裂缝处应不低于混凝土厚度的一半,埋设前止水针头。一方面为了防止注浆压力对结构可能的破坏,另一方面确保浆液注入结构中。钻孔长度不大于二衬结构厚度且不能损坏防水板。
1-注浆嘴;
2-钻孔;
3-裂缝;
4-封缝材料。
(3)埋设止水针头
止水针头(或叫注浆嘴),根据情况选择10cm型号为主。在钻好的孔内安装灌浆嘴(又称之为止水针头),并用专用内6角扳手或电动安拆机进行安装并拧紧,使灌浆嘴周围与孔壁之间膨胀无空隙。应确保止水针头安装牢固结实,防止在灌浆压力下射出,造成安全事故。
(4)灌浆
①注浆材料选择
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注浆效果有保证的原则,本工程进行了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