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资源 >> 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的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瓷器业高度的发展,大大缩小了陶器的应用范围。明清饮茶的风气由上层普及到民间,泡茶方式的转变,宜于砌泡茶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以宜兴窑为代表的紫砂茶具在制作和设计上不断的发展,制壶工艺大师代有辈出,各时期创作出优秀的紫砂壶作品。
山西一带的琉璃釉陶独具风釆,并且产生了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新陶艺,出现了怯华等新的釉陶品种。石湾、宜兴等窑制作的专攻于观赏的陶器摆件,色彩丰富,造型别致。
中国西部为主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主要使用陶器。以傣族、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着各具民族特色的陶器。明清仍有随葬的陶俑,从整体上说,已走向衰落,但也有艺术性较强的作品。
紫砂陶器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作成的无法釉陶器,呈赤褐、淡黄或紫黑等色。紫砂陶的原料是单矿原成泥,不需要加配其它黏性或脊性原料就能单独成陶。紫砂陶器质地坚硬,透气性能好,可塑性好。由于湿泥的干燥收缩率相对较小,所以变形也小。加工好的紫砂陶器,如果制成茶具,可以保持茶的色香味,不易变质发馒,耐冷耐热性比较好。花盆栽花不易烂根,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紫砂陶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
紫砂泥烧成的器物,表面光滑平整,其中含有小颗粒的变化,表面出现一种砂质的效果,断面就更为明显,因此称为紫砂。紫砂陶的品类丰富,可以分为茶壶、茶具、花盆、花瓶、文房雅玩、雕塑人物和象生塑品、餐饮器皿等。
紫砂陶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的紫砂陶器制作并不是十分精细,只是一些用紫泥为胎制作的大型缸、瓮、钵、盆等储物类的器皿,也有罐、壶类的煮水器物。通过陶工们的逐渐认识,以及饮茶方式的转变,用纯净的紫砂泥作茶具成为时尚。紫砂陶器的制作也愈发的精细,以茶壶为代表的紫砂陶器在明清两代极为盛行,成为紫砂陶器的代表品种。
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最早记载紫砂壶的文献,记载了大型的紫砂器与紫砂茶具的关系:“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陶者相传谓,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挎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清吴骞《阳羡茗壶录序》说供春“见土人以泥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也。”从中看出,金沙寺僧或是书童供春所制茶壶是从陶缸瓮及缶等大器中习得,只是用更为细致的泥料加工制作。紫砂壶的应是来源于这些大型的紫砂器皿。
年在江苏宜兴丁蜀镇蠡墅村羊角山附近的古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紫砂陶残片,经复原器形主要有壶、罐两类。陶片的颜色紫红,胎质粗糙,属于从粗陶中过渡出来的早期的紫砂陶,应该视为紫砂陶器的初创期。对于宜兴羊角山古窑址简报中的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下限为明代早期的定性,学术界多有争议。但是,羊角山的紫砂实物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早期紫砂实物的资料。
明代饮茶的方式从唐宋时期烹茶、煎茶、点茶的方式逐渐转变为泡茶,散茶逐渐的取代了茶饼、茶膏。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釆茶芽以进,有司勿舆”。至明中叶,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泡茶用的茶壶成为主要茶具。紫砂原料中的铁硅含量较高,耐热性强,适于制作茶壶,由此大量的紫砂器茶具涌现。明文震亨《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了一把提梁壶,是现存完整的紫砂壶中有可考年代的最早的一把。其高17.7公分,口径7公分,现藏南京市博物馆。吴经墓志记载墓主葬于明嘉靖十二年(年),由此推知,该提梁壶制于嘉靖十二年之前。
此壶的造型严谨、朴实。壶为手工捏制,壶腹中间有节,系用木模镶接成型造成。壶嘴、鑿皆用接椁法制作。提梁高于壶盖,直中带曲。流下部有四瓣柿形泥片贴花与壶身相接。壶的质地较粗,砂质,肝红色,壶身沾有釉泪,受火不均。其制作方法、烧造工艺、火候与羊角山古窑址中出土的紫砂陶残片相似。
年江苏金坛市金沙广场明代水井中也出土了一把提梁紫砂壶,缸盖,腹身较高,弯流,平直的提梁高于壶盖。壶身无装饰,风格朴素,造型与吴经墓提梁壶造型相似。无锡南禅寺明代古井中出土了一把缺盖的四系紫砂壶,造型为平肩、圆鼓腹,肩上有四个桥形系。平底、无耳。壶口平直。器壁较薄,器内中腹部可见接胎痕。材质较粗,有黑色颗粒状杂质,外表有飞釉泪痕。无经墓与南禅寺出土的紫砂壶身上都有釉泪,说明烧成时没有匣钵,可能是与缸罐等一起装烧,且壶身受火不均。
从造型上来看,吴经墓、金坛水井出土的紫砂壶都有固定的提梁设计,提梁外形高直,便于提携和倾倒。南禅寺出土的紫砂壶造型为四系,系是用于系绳提携的。三件紫砂壶造型朴实,皆为平底,短直口,圆鼓腹,壶腹容量较大,无铭款。吴经墓与南禅寺的紫砂壶底有火烧烟垢的痕迹。由此判断,明代出土的三件紫砂壶具的主要功能是以煮茶为主,同时具备泡沏茶的功能。
从明代嘉靖年间王问所绘制的《煮茶图》也可以得到印证这一情况。年在宜兴市潜洛乡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用于煮水的紫砂穿心跳,遗址通窑全是烧的同一品种,装在掇罐(匣钵)里烧成。穿心銚在明代万历年间曾是流行器物,而出土的穿心跳的造型类似于吴经墓的提梁壶,制作工艺仍为圈围缸瓮的制作之法,这也是早期制作的紫砂壶用于煮水或煮茶的例证。出土的早期紫砂壶造型简朴,皆为圆器,胎质较粗,有釉泪,带有缸胎的品质,推断还没有专门烧制的窑炉和匣钵,紫砂壶具还处于初创时期。由于吴经墓纪年为明嘉靖十二年,以此为标杆,代表这一时期及之前的紫砂茶具的初始面貌。
明万历至明末清初,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器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积极参与与品评,提倡壶艺和茶艺,促使紫砂制作迅速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内的明代御用太监赵西漳墓内出土了两把紫砂执壶和四只紫砂套杯,紫砂杯渐次变小,套在一起后杯口齐平,形成套杯。据该墓的墓志铭记载赵西漳卒于明万历十一年,因此这几件紫砂陶器是不晚于这一时间制作的。赵西漳墓里出土的二把紫砂陶器跟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相比,造型和工艺上皆有所差别。紫砂壶的质地明显细腻,壶身变小,造型为执壶,曲柄,弯流,器身为圆桶状,并出现了与其相配套的紫砂杯具,显示出泡茶功能是壶具的主要功能。可见,明万历十一年之后紫砂壶的体量由大至小,壶造型由便于提携的提梁壶变为便于持握的执壶,功能也转变为以泡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