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资源 >> 戈壁西瓜凉凉了红极一时的硒砂瓜,为什
西瓜是夏季当仁不让的“消暑圣品”,绿皮红瓤的大西瓜,不仅清脆爽口,还清热解暑。
关于“西瓜”名称的由来,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西瓜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由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取名“西瓜”。二是此瓜出生在我国以西,从我国西部边陲地区传入,便将其称为“西瓜”。
西瓜品种繁多,有黑美人、麒麟西瓜、冠龙西瓜、早春红玉西瓜等等,其中,有一种西瓜也特别受大众欢迎,口感香甜如蜜、营养价值丰富,那就是宁夏的“硒砂瓜”。
硒砂瓜生命力顽强,能在砂田上肆意生长,又被称为“戈壁西瓜”,茂盛的瓜田犹如一片沙漠绿洲。
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
硒砂瓜主产于宁夏中卫市环香地区,种植历史悠久,故又被称为“香山硒砂瓜”。硒砂瓜名字的由来,与其种植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属于干旱地带,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大片戈壁荒滩寸草难生,农作物难以生存,基本属于种植禁区。
在与大自然探索斗争的过程中,当地人摸索出了一套旱地压砂种瓜的方法,将西瓜种在砂石缝里,使旱地变成了种瓜的“宝地”。
所谓旱地压砂种瓜,即先在沙地上铺压一层10-15厘米的砂石,例如鹅卵石、细沙、岩石等,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在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下,白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夜晚水汽遇冷凝聚成水通过砂石下渗,起到蓄水保温等作用。
然后再在石头缝里种植西瓜,同时配套覆膜技术,不用过多浇水,种植出来的西瓜个头大、香脆清甜,而且西瓜吸收了砂石中人体必需的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营养价值丰富,被称作是“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珍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原本寸草不生的砂土,铺上砂石后西瓜茁壮成长,靠种瓜就能增收致富,当地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硒砂瓜声名远扬,畅销全国
硒砂瓜个大、汁多,耐储运,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种植方式奇特,以其口感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俘获了许多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芳心”,初次购买后赞不绝口,没几年,硒砂瓜声名声远播、走俏国内,甚至远销海外。
宁夏中卫市环山香地区更是被誉为“硒砂瓜之乡”,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其种植面积达百万亩,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条致富路。
打开了销路,只要西瓜品质好,硒砂瓜根本不愁卖,一个十几斤重的大瓜,即使价格比其它品种的西瓜要高一些,消费者们依旧抢着购买,不过畅销的背后,渐渐地也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
硒砂瓜种植暴露棘手问题
硒砂瓜给当地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硒砂瓜品质下降、销量渐渐变少、瓜农出现卖瓜难等困难。
品质好,销路好,价格自然稳定,硒砂瓜出现品质下降等问题,究其背后原因,是种植上出现了弊端。
地处干旱地带的宁夏地区,一些农户为追求高产,不合理施肥、灌溉微咸水、以及连年重茬种植,导致出现砂地退化、硒砂瓜品质及产量逐年下降。
大面积荒山荒坡被改造成压砂地,由于长时间的反复种植,压砂地逐渐出现了砂土混合现象。更重要的是,砂土混合的严重现象没有得到实际解决,很多瓜农为了提高硒砂瓜产量,往往会抛弃老砂地,继续开垦新砂地,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面积日益扩大的砂土地,最终会面临着弃耕弃种的局面,不仅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还不利于生态修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些瓜农为了提高硒砂瓜的生存能力和农收产量,采用南瓜为砧木嫁接硒砂瓜,南瓜根系发达,产出的硒砂瓜个头更大,质量更佳。
然而,这样的种植方式使硒砂瓜吸收水肥的量惊人,同样会加速了土地水肥的丧失和土壤板结以及老化的速度,给土壤带来的危害尤为致命。
调查发现,多年连续种植后的压砂地,土壤的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等微量元素明显下降。
硒砂瓜的种植需要特殊的土地环境,长时间的反复种植,短期来看可以带来巨大效益,却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红极一时,如今被局部禁种
品质下降,也破坏了硒砂瓜的口碑,不仅影响品牌价值,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当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后,要求部分连年种植硒砂瓜的地区逐步停止种植。
例如,红寺堡区范围硒砂瓜地全部予以退出,70万亩的硒砂瓜地逐步禁止种植,退耕修复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绿色持续发展。
红极一时的硒砂瓜,难道要凉凉了?其实硒砂瓜惨遭禁种的背后原因,是连年不恰当的种植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依靠牺牲环境来赚取短期利益,最终的危害还是会反噬到人类身上。
只要遵循环境的种植要求,硒砂瓜依旧还能蓬勃发展,这是为了远期的发展而考虑。
硒砂瓜被停止种植的地区,也会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在原有土地上尝试种植党参、金银花等耐旱作物,既能保护土壤环境,也能实现经济丰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