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

品读歙州丨初到九砂

发布时间:2022/6/19 13:53:56   

颇费周折才找到这个九砂村,它在新安江的南岸,我们总在江北来回折返,焉能得其所?问乡民:九砂何处?他们总是遥指对岸青山下的一片白墙黛瓦,却不告诉你何以渡过已成一汪淼淼大水的新安江。

南源口有桥,但要绕道好几十里。感叹:风景如画桥太少。话要说回来:这钢筋水泥的横跨弄多了,美丽的山水画廊没准会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终于寻得一小渡口可直抵九砂。船在彼岸,静静地泊着;此边立一木牌,上书摆渡人手机号码,接通后,有人从小屋出,解缆发动,船便“突突”地过来了。

我们属散客,来回一趟渡资2元,归摆渡人所有,村里人过江免费。这个渡口冷清寥落,摆渡人无所事事。他是一个中年男子,进村巡遛一遭方知:他俨然是为数不多的“壮丁”。

何谓“九砂”?缘自村后的群山上有九条小溪流入村中,九九归一,因而得名;多户近人,姚姓为大姓,十之居九。

江边有祠堂。祠堂内一方墙上,书写着《九砂村来历及姚姓追远》,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村中原有朱凌丁三姓,后皆败落,明代宣德年间来的姚姓后来居上,遂成大族。

外人知九砂,盖因有民谚传世:打不完的漳潭鱼、唱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其实,它是一临江靠山之渔村,于是兼有了一派山灵水秀的风景。

这里距歙县县城20余公里,坐船去深渡约30分钟水路。

上百栋徽派古民居依山而筑,阶梯分布,鳞次栉比,阡陌纵横。每每从江中眺望,宛如立体街市,尤为壮观。想象力丰富者喻之:水上布拉达宫。

靠山吃山,打柴便打柴;靠水吃水,捕鱼便捕鱼。而今青山依旧在,樵夫踪迹却无从寻起;绿水日夜流,江上逐浪撒网,渔舟唱晚已成绝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嬗变,几度夕阳红,秋月春风的日子渐渐湮失。

为保证“一江碧水出新安”,沿岸全面禁捕,渔民上岸,渔船上交,同时拆除养鱼的网箱,清理水道。放弃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营生,重新开始创业,无疑是十分艰难的抉择,这里的老百姓顾全大局,做出了很大牺牲;而今江上不见一个打鱼人,时不时可见小船在江面上划弋,那是以舟代步,往来交通。

村中老屋很多,斑驳的颓墙残壁依稀着昔日的繁华竞逐,雕梁画栋早已褪色而近于腐朽,上上下下的石阶石梯勾连起整座村庄,狗吠鸡鸣自有了几份古意,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脸上布满了时光沧桑的沉淀…….

守着一摊好山水,九砂人有所作为,无非是复制渔樵生活,展示田园风情。沿江的一条线上,若干个农渔文化的风景群做得栩栩如生。最闻名遐迩的,当属“九砂晒秋”了。

祠堂外,有周正方平的晒场。这些年,“晒秋”火了,不少地方弄成了反季节的“大棚菜”,置时令替更全然不顾,活脱脱得如蹩脚影视剧里的“穿帮”。九砂人还没有把“晒秋”当作一张四季通行的名片,这不,春夏之交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一块块油菜地,已没了早先的恣意金黄,内敛成籽,半倒伏状,等待着最后的“咔嚓”,蚕豆饱满,辣椒挺拔,出土半截的莴笋茁壮,叶子肥阔舒张。

一切都自然而然。

只能在照片上领略九砂晒秋的场面。很热烈也很热闹。色调当然是红与黄的主打。红的是辣椒,秋天的辣椒如火一般,串挂起来像一点就着的鞭炮;黄的是玉米与南瓜,前者愈老愈好,老玉米,黄灿灿;后者愈大愈好,大南瓜,丰收好年成。诸如笋干、豆角、东瓜、芝麻、绿豆、黄豆也是要一一登场的,唯此才能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不同于高山村落晒秋,这里的晒秋更与一江萦萦绿水相互映托。游客大抵是坐船从水上过来的,那游船渐渐驶近了,古村老屋一点点清晰,一幅绚丽美好的晒秋画面就这么慢镜头地平推过来。船上的人欢呼雀跃,兴奋得如同打了鸡血,纷纷拥到船头搔首弄姿,拍照留影。船家提醒不要落入水中,这一带水深都是好几米。

到九砂的旱路不太好走,游客都是船送来(也是游览新安江),因而这里的宁静与喧闹成“潮汐”状,这不,几船人同时上岸,村里立马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不到一个时辰,安静的只有狗叫。

新做的景观,基本都在江边,有些也颇有匠心,如景观小品《上岸人家》;如几只大萝筐布置出的“鲜花瀑布”景观装置;还有那一捆捆标出重量的柴薪,也让城里人气喘吁吁地体验一把担柴的辛劳。

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士,挑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了几十步,便撂了下来,满脸汗涔涔地说:好汉没了当年勇,那时挑一担柴能走十几里山路。

看来他曾是个插队知青。

有一黄铜雕塑相当逼真:一古代装束的农人,赶牛扶犁,在田里耕作;右侧,勒鲜红二字于青石之上:耕读。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此乃徽州人家过去最常见的门联,传统、教诲、期望全有了。历代文人也是很推崇的,陶渊明《读山海经》云:“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

徽州古称“东南邹鲁”,文化底蕴深厚,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三间茅屋书声朗,放下锄头考一场”,“耕读”的境界是何等洒脱!

而今,耕者不读,读者不耕,耕读脱节,分道扬镳;“耕”尚在辛苦劳作,“读”已远走高飞矣!

勒石九砂,半是挽歌,半是提醒;诸多游人,一瞥而已,也有驻足沉思者。他是谁?读书人装束,是个研究徽文化的学者吗?在想什么呢?

耕读绘就了传统徽州乡村的底色,在当下,当然赋就了全新的意义。乡村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情怀满满矢志不渝的文明传播者,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里,这可是必须的书写啊!

或许是旅游淡季,村子里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一个农家乐,大门也是落锁的。问乡民,说是没有客人,即便是割了两斤肉,到头来还是自己吃了。

有这么好的风景,应该不愁游人流连忘返。种种迹象表明,诸多策划与创意正在落实之中,蓄势待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弄得洋里洋气,花里胡哨,那种“落伍的时髦”是不会被待见的。

我挺喜欢这个地方,有点恋恋不舍。打定了主意,下次来怎么也得住一夜。实在不行,就浪漫一把,自携些酒菜,歇一宿在船上又何妨?

月朗风清,月涌江流,小酌微醺,枕水而眠。

END往期推荐1.能否邀请你一起,来读一本关于歙州的书......

2.品读歙州丨边走边看到徽州

3.品读歙州丨书院春秋

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整理编辑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