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介绍 >> 来河西走廊看悬泉置,最早的公务及外交接待
年11月初,我们到达敦煌,就了解到一个新消息,计划投资2亿元的“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有望明年开工建设。
悬泉置!
来甘肃前了解过这个遗址,是汉代设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驿置机关,相当于一座城堡、转运枢纽,是国家庞大邮传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以往历史界只是在古书文献中看过这个记载,直到年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首次发现了这个疑似遗址。经过五年的考古挖掘,汉代驿置才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迅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定要去!
一
11月15日,敦煌瓜州地区下了第一场雪,我们驾车从敦煌出发,按照导航指示走上国道。公路修得非常之好,不知为什么限速只有60公里。与这条国道上其他甘肃地区限速80公里比,空荡荡的路上限速实在是太耗时了。
终于来到悬泉置附近,却与我们所走的国道隔了一条连霍高速公路。按照标牌指示向左盘上跨路立交桥,走到尽头却没了路。眼前大地白茫茫一片,除了右侧是起伏的祁连山余脉,完全看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戈壁滩。
试探着按照导航向前开了一段,车下十分崎岖,人在车中也是晃晃荡荡。我不放心轮胎,万一被尖锐的石头划破,就得搁浅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上。虽然雪地明亮,但天色如铅,仿佛随时就可以暗下来。而这辆租来的汽车,有备胎但不见工具包。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我们果断地打了退堂鼓,把车开回国道。
心有不甘,一边往前慢慢地开,一边惦记着悬泉置。古代的邮传系统由朝廷设置,军事化管理,邮差相当于“体制内”的兵丁,传递的是公文信函。快马加鞭日行千里,到了驿站换人换马,公文继续向下一站传递。
其间经过无数中转站,按距离远近和功能全简分为邮、驿、亭、置等不同级别,汉代的设计是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汉高祖刘邦就曾经任过泗水亭长一职。
那么,为什么叫悬泉置呢?悬泉应该是瀑布的意思吧?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公元前年,汉将军李广讨伐大宛(相当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班师还朝途中路经此地,士众口渴,举刀刺山,竟有飞泉涌出,可谓戈壁滩上的生命之泉。悬泉之名,由此而来。
导航指示,悬泉置就在我们右侧十几米远的地方!
天内!我们来一次甘肃不容易,深入到河西走廊尽头更不容易,不能错过两千年前汉代邮驿遗址,不能错过全国唯一发现的文献记载的邮驿古迹!
心想事成,因为车速慢,恰好发现了右侧连霍高速路下的一个涵洞。而围护高速路的铁丝网在这里被人掏了个豁口。我们果断停车,打开双闪灯,掏出三脚架摆在车后20米远处,雪地上鲜红的三脚架很醒目。我们放心地锁了车,直接穿过高速路下的涵洞,就来到了悬泉置遗址。
二
天地之间,苍茫一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设邮驿,各朝各代也是时断时续的。当初,自汉武帝挫败匈奴后,西域各国纷纷派使团来长安建立外交。长路漫漫,黄沙蔽日,人烟稀少,为了体现天朝上国的体恤,为来往官员提供打尖之所,河西地区80多所邮驿由此诞生,象向中外公务员免费提供食宿。只是,除了悬泉置,还无从得知其他驿站的详细地点
作为重大考古发现,悬泉置解决了后人对古驿站的所有想象问题。遗址内发现了3.5万余枚简牍,数量惊人的是,带字的有2.3万余枚!
出土汉简显示,从长安到敦煌多公里路上共设驿站80余,相当于每2、30公里就有一个。供丝路上往来的使者们歇脚和补充物资。在敦煌郡境内,从东至西设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置。其中鱼离、悬泉和遮要三置远离县府,悬泉置更是立于漫漫隔壁上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因累年风蚀,遗址表面高低不平,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有膝盖高的矮墙,都覆盖着皑皑白雪。眼前的悬泉置,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悬泉置由坞院、马厩、房屋及附属建筑构成。其中坞院总面积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周是边长50米的高大院墙,东北与西南两角各设角楼一座。门朝长安方向(东),院内有27个大小不等的房间,包括客房和办公用房。马厩、库房和厨房在院外。
这些简牍大多已编绳腐朽。仅有50余册完整的,均用细麻绳编串。从皇帝的诏书律令、使节往来、周边关系,到驿站工作档案、人畜食材消耗情况,皆被一一记录在案。阅读这些出土的简牍,汉代时悬泉置的工作状态就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悬泉置在编常驻37人,包括官吏、驻军、办事员和发配此地的刑徒等。置内饲养40匹马,专用于传递文件的车马10至15乘,牛车5辆。主要服务于大汉和西域各国的官吏和使节,最多一次可接待人左右。
库房存粮大约石。出入库都有记账,定期整理库房物资,如采买与库存有出入,敦煌郡要过问是否存在贪腐现象。食材有麦、豆、粟、米、谷,副食有牛、羊、鸡、兔、骆驼肉或酱,配菜有葱、蒜、韭菜,水果有杏和胡桃,饮料有酒。
悬泉置记录的传食制度,为后人了解汉代边塞管理,提供了得力的证据。从散简残片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记录:“出粟四斗八升,以食守属唐霸所送乌孙大昆弥、大月氏所……”;“主羌史李卿过西,从吏一人,用米六升,肉一斤”;“米四升,肉二斤,酒半斗,以食乌孙贵姑代一食”。
直觉上,悬泉置更像个中央政府驻地办事处,或过往公务员三公消费,按职级供应的招待所。
三
空旷的悬泉置遗址,只有我们两个人漫步其间。遗址面积实在太大,找到几个标识牌,证明所在非虚。但是那方黑色的文物纪念碑则始终没有找到。但我们坚信,脚下的土地,就是两千年来悬泉置的遗址。
这里经过五年的考古发掘,出土7万余件各类实物,有铁器、陶器、木器、竹器,草编、皮草和毛麻织品及文房用具,之后为了保护现场又用土回填。如今遗址没有专人管理,只有高清摄像头在扫描。同伴玩笑说,咱俩往下挖挖,肯定有宝。
据查阅资料所知,悬泉置地层中黄沙与砂砾相叠。专家推测,在汉代,大约每隔5年,此地就会有一场大规模的沙尘暴。地下文物应该也是一层层堆叠着。
汉武帝时此地曾叫“悬泉亭”,昭帝时改为“悬泉置”,东汉叫“悬泉邮”,在传递律令、上报军情、接待国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建立,中西贸易的达成,为了吸引更多客商,这些邮驿向商旅驼队开放。随着东汉后期对西域的控制不断减弱,悬泉置逐渐被废弃。魏晋时在整座坞院的西南角建起了烽燧,成为预警性质的建筑。唐代又重新启用,改称“悬泉驿”。
宋代朝廷对西域失去了控制,悬泉置遭废弃。元明清后,海上贸易兴起,陆上丝路被取代,也就不在此处设置邮驿。人员撤去,建筑空置,渐渐沦为废墟,再逐渐被沙尘埋没。一段繁忙的历史就此沉寂。
远远地,有一个流浪狗在向我们吠叫。在这荒漠里,什么人如此无良把他扔在这里。我们向他走去,如果他肯听话,我们就把他带上车,拉回瓜州县城。遗憾的是,他很怕人,远远地逃遁了。
天色向晚,我们不再留连,急急地返回公路,打火启程。
暮霭中,我们仿佛听到遥远的驼铃、马嘶和喧哗的人声。如果雪天的戈壁上也有海市蜃楼,能否让我们也看到,穿着皮毛大氅、打着灯笼火把的商旅驼队,在星光熠熠的旷野向我们走来……走来…
参阅资料:
1、《秦汉法制史研究》、《汉简研究》、《汉代行政记录》和《居延汉简的集成——破城子出土的定期文书》等
2、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博物馆及相关网站。
作者近期文章:
中国近代“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因何被河西人民世世代代铭记
从位极人臣到满门抄斩,一套甲胄如今成博物馆里稀罕物
传说中存在但无人了解的神秘西夏怎样重回史书的
国际友人终身未婚组建特殊家庭,宿世缘在中国生活六十年
蒙古王子和藏族高僧不废一兵一卒,一场会谈刷新中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