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介绍 >> 建筑垃圾再生记一年7000万吨变废为宝
一种特殊形态的垃圾正在北京重生。
北京世园会停车场的再生砖、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回填土、永定河南大荒水生态修复中的再生骨料、亮马河景观工程中的实心砖、大兴机场市政道路路基。它们诞自同样的“母体”——建筑垃圾。
每天清晨城市苏醒时,十几万吨建筑垃圾便开启了“再生”之旅。上百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行驶在路上,一车一车从拆迁现场运来的砖石碎块,被倾倒在资源化处置场所的空地上,它们将经历“粉身碎骨”后“回炉重造”,成为可以二次应用的再生产品。
一年多下来,有万吨建筑垃圾被运到北京的个现场资源化处置点,90%实现了“变身”。
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是北京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出的一道“新招”,即将迎来全新的优化和布局。与此同时,建筑垃圾再生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旅途,或将随着全国城市化的发展全面开启。
7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温榆河公园施工现场,工人正在为步道铺设海绵砖。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温榆河公园的海绵砖和生态岛
这个未来北京最大的“绿肺”中心,将建设7座净水生态岛。这儿的再生水处理滤料,都是建筑垃圾处置后的再生产品,具备孔隙率大,净、蓄水能力强等特点。
这里将是北京最大的“绿肺”,面积相当于6.5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7月的一天,温榆河公园建设的再生产品试验段通过检测,使用再生材料铺设的道路已经动工。一块块海绵砖在工人们的敲打下,铺设成温榆河公园的人行步道。
“海绵砖”是典型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换言之,它是砖石碎块等建筑垃圾“变”的。
温榆河公园坐标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处,紧邻首都机场,城市副中心上游。清河、温榆河两河在此交汇,流经公园湿地,起到净化过滤的效果后,流向下游的副中心。这里将建设7座面积为-平方米的净水生态岛。其中1-2个岛将用再生水处理滤料代替天然骨料进行填充,它们也都是建筑垃圾处置后的再生产品。
“变身”后的建筑垃圾,在这里各显神通。
用北京建工孙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经理殷朝阳的话说,海绵砖的“优越性”体现在内部结构稳固,能保证透水性能,也具有强度和耐久性,可以让园区内降水迅速渗入地表以下,达到海绵城市渗、蓄、滞的功能需求。
再生水处理滤料则具备孔隙率大,净、蓄水能力强等特点。填岛完成后,来水将进入温榆河公园人工湿地,在环绕岛屿流动的过程中自然净化,能确保水质标准维持在IV类或提升至IV类以上。
据悉,在温榆河公园一期建设中,预计将使用再生骨料2万吨、再生道路材料近1万吨、生态海绵砖近2万平方米。
海绵砖和生态岛,是北京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于大型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
据市住建委相关统计,截至目前,北京个现场资源化处置点共处置了多万吨建筑垃圾,生产出再生产品多万吨,目前已使用多万吨。
“变身”后的再生产品,有的成为再生砖,用在世园会停车场、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有的成为再生骨料,被填充进温榆河公园净水生态岛、生态修复中的永定河河道;更多的被还原成再生无机材料,铺设成一条条公路路基。
8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现场。新京报记者陈婉婷摄
“不挑食”的建筑垃圾“分解神器”
四五十公分大小的砖石、混凝土块从机器入料口被“吃”进去,经过几番“消化”,在不同的环节被破碎成不同尺寸的骨料。这些骨料,可直接应用于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工程,也可被制成再生砖。
就在距离温榆河公园不远处,孙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一条生产线正在运行。
北京正值盛夏。一片拆迁后的空地上,六七条绿色长臂型机械宛如变形金刚般伸展开来,轰鸣着运转。这条处置线,是一套名副其实的建筑垃圾“分解神器”。
与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不同,建筑垃圾经过“神器”处置,可以直接分解成再生资源。
四五十公分大小的砖石、混凝土块从机器入料口被“吃”进去,经过几番“消化”,在不同的环节被破碎成不同尺寸的骨料,在机器出料口堆出一座座小山丘。首先被分解出来的是还原土——一种有用的“垃圾”,随后是0-5mm、5-10mm、10-25mm、25-31.5mm四种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这些还原土和再生骨料,可以直接应用于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工程,也可以被制成各类再生砖。
看似快速的“变身”过程,实则需要通过一套精密的处置工艺来完成。
可进入处置线的建筑垃圾要经历破碎、筛分和分选三道关卡。“我们的最大的特点是‘不挑食’,通过三级破碎能对几乎所有的建筑垃圾进行精细化处理。”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淼解释,在三级破碎中,由于每一级的破碎机粒度分布不同,所以不同尺寸的建筑垃圾将进入不同的分选程序。
需要进行三级破碎的是比较大块的建筑垃圾,但一般粒径不能超过半米。这些“大块头”经过第一次破碎后,还原土会被先分离出来;随后经历一次“除铁”,除铁器依靠磁力将铁从破碎后的垃圾中吸附出来;之后,工人们需要手工分拣出遗留的木条、织物等小杂物。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破碎中,进入破碎的垃圾和筛分出来的骨料将变得更精细,还增加了对轻物质的除杂环节。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处置项目都会像孙河处置点这样,配备一条完善的三级破碎处置线。位于海淀区的四季青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设备就更简易一些。
“我们把四季青的这种建筑垃圾处置线称为‘小模块’,用来处置计划3-5年内完成的项目”,王淼告诉记者,“小模块”其实就是缩小版的处置线,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可以灵活地进行转场、拆除。“它的功能是配合前段分类后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置,搭配‘不挑食’的综合处置线,来处置一些相对干净的建筑垃圾。”
8月6日,四季青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运来的建筑垃圾混杂着木条、钢筋等大件杂物。新京报记者陈婉婷摄
不可或缺的人工分拣
建筑垃圾往往夹杂着门框木条、破旧床垫、地毯等装修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置前,工人需要将杂物分选出来,尺寸过大的混凝土块也需要先破碎成小块。
尽管每个处置点都拥有这样一套“分解神器”,人工依然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到达处置现场的建筑垃圾,往往夹杂着门框木条、破旧床垫、地毯等拆除过程中遗留的装修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置之前,工人们需要将其中的杂物分选出来,尺寸过大的混凝土块也需要先破碎成小块。
北京建工苏家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位于海淀区西北六环边上。运往这里的建筑垃圾,基本都来自邻近的苏家坨镇拆迁和棚改现场。
“我们这条处置线设备多、占地面积大,是个‘不挑食’的处置点,运到这儿来的垃圾又多又杂,甚至还包括不少旧衣服、旧床垫等生活垃圾”,苏家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经理尹福恒告诉记者,这些都需要通过人工一件件分拣出来,再被运往附近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
“里面夹杂的一些木条木屑也必须先由工人们手动拣出来,不然出来的骨料掺杂率太高,再生产品质量会下降。”绕着工地上的机器转了一圈,尹福恒指着不同的岗位向记者介绍这儿需要的人工数量,“预分拣4人,一次破碎后4人,二次破碎后8人,加上操作环保设备的、驾驶运输车的,基本上一套流程需要搭配28个工人。”
人工始终是无法将垃圾完全分拣干净的,这时候,分选的核心设备——振动分拣机,就派上用场了。“分选的原理听起来很简单,就是通过机器振动将轻物质吹出来,它体现的是比重差的概念。但只有在整个流程中加上这个环节,才能保证最后出来的骨料不是‘垃圾’,而是可以真正替代天然砂石的再生材料。”
“目前预分拣主要靠人工操作,但未来建筑垃圾的处置将会更加精细,将更多地通过机械臂、视频拍照识别等来进行智能分选。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智能机器代替人工,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王淼说。
8月6日,四季青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工人在分拣传送带上的建筑垃圾。新京报记者陈婉婷摄
从“工厂”到“现场”
一个正规的建筑垃圾处置工厂需要3-5年才能建成,北京的建筑垃圾“等不起”。因此,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被提上议程。
并非全北京所有的建筑垃圾,都可以运到任意一个处置点去。从前端的拆除、运输,到处置、再生产品生产及应用,建筑垃圾的精细化管理渗透每一个具体的环节。
“拆除单位和运输企业在施工前,需要先到所在地区城管委办理消纳证和准运许可证,这样建筑垃圾才能装车,运输车辆才能上路。在这之前,拆除单位还需要先跟资源化处置企业签订消纳合同。”王淼告诉记者,各区处置点接收的建筑垃圾一般都来自临近的拆迁或棚改现场。
与固定终端式的建筑垃圾处置工厂相比,这类临时半固定式的现场处置点易建易拆,可以随着垃圾存量的变化而转移,“哪块地儿拆除集中、建筑垃圾多,就可以在哪里设点;当某个区域的垃圾处理得差不多了,又可以拆移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建筑垃圾的管理向来是非常严格的,只不过以前主要是运到消纳场或资源化工厂处置,现在主要是现场就地或就近资源化处置。点多了,面大了,这要求我们采取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从“工厂”到“现场”的转变,还得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说起。
“‘疏整促’涉及拆违、一般制造业腾退、城乡接合部整治改造等多项任务,大量的建筑拆除意味着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将剧增”,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在这之前,北京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万-万吨,17年开始,北京的建筑垃圾量一年最多增至万吨,“这接近10倍的增量,依靠当时北京建成的三个年处置量分别为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置工厂和几个移动处置设施,是不可能完成处置要求的。”
新建工厂的话,一个正规的建筑垃圾处置工厂需要3-5年才能建成,北京的建筑垃圾“等不起”。因此,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被提上议程。
“近些年国内没有哪个地方一年需要处置这么多的建筑垃圾,我们没有可参照先例,所遇到的困难也前所未有。”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设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增项、消纳手续办理、用地审批、环保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的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和建材生产两个项目,在当时又都属于北京市禁止或限制新增产业类别;再生产品质量方面,还需要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这种全新的处置模式,只能从试点开始。“当时市住建委会同市相关委办局,组织北京建工、首钢、市政路桥等几家大型建筑企业,针对拆违、棚改、存量垃圾处理等几类现场开展试点。朝阳区孙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是首个建成的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于年5月开始试生产。”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回忆。
经过整整一年的试点,年4月,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城管委、北京市规土委、北京市发改委等11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鼓励拆除工程在拆除现场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明确了主体责任、资源化处置设施建立要求、费用来源、再生产品种类及使用要求、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
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个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点,年处置能力由原来的不足万吨增长到多万吨。其中,拆除任务重、垃圾存量大的大兴、通州、朝阳、顺义、昌平五个区就占了91个点位。
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的好处,也在实践中显现出来。“短期内处置数量如此巨大的建筑垃圾,从工厂处置转移到现场就地或就近处置后,不仅节省了建筑垃圾搬运的运输成本,也减少了车辆上路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影响以及道路遗撒等问题。”上述负责人说。
7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孙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陈列室,摆放着海绵砖、透水砖等不同类型的再生产品。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再生产品应用要从被动走向主动
如何快速提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社会接受度,由被动走向主动,是北京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面临的一道难题。
从垃圾转化为资源,建筑垃圾的“再生”之旅并没有结束。
“如果处置后的骨料不形成产品,整个资源化处置就没有实现闭环,因为城市建设对骨料和土的需求并没那么大,但制成再生砖、再生道路材料等却大有用处。”王淼说。
在孙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还运行着一条再生产品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7万块再生砖,包括透水砖、植草砖、路面砖、路缘石等多种类型。
“再生砖的来源都是建筑垃圾,但不同类型的再生砖是用不同粒径的骨料和不同替代比例制成的,例如0-5厘米粒径的骨料可以做成实心砖,而透水砖是5-10厘米粒径的骨料做成的,路基材料则需要四种不同粒径的材料混合而成。”殷朝阳介绍。
每一类再生产品适合用在什么样的工程部位,都是有相关要求的。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举例,骨料主要用于道路路基和建筑地基回填,标准砖可用于道路雨水口、围墙等工程砌筑,透水砖、植草砖可用于小区道路、绿道、停车场、广场等路面部位,步道砖一般用来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
根据北京目前相关规定,市政、交通、园林、水务等市级建设工程,在指定工程部位选择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替代使用比例不得低于10%。
目前,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园林绿化、人行步道、河道治理四个方面,其中,五成以上的再生材料被用在了市政道路的路基中。“大量的再生道路材料用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市交通委也在研究拓展使用范围,试验再生材料在承载力、耐久性方面的性能,试点在其他公路工程也用上再生道路材料。”
为了推广再生产品的使用,市住建委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