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资源 >> 北京垃圾也要分干湿标准14年5变何时
鸡骨头和猪大骨是不是同一种垃圾?既然水产是湿垃圾为何蛤蜊壳又算干垃圾?遛狗时用纸捡起的狗粑粑又该怎么分?
这是垃圾分类即将“动真格”的上海市民每天都要面对的“灵魂拷问”。网上不少人也视其为茶余饭后调侃的对象,不过别高兴太早,首都北京的垃圾分类工作也骤然提速。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北京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据了解,上海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元罚款,北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
北京垃圾也要“分干湿”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年住建部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4亿吨以上,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在上海,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在西安,一个拥有近0村民的村庄,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竟高达0公斤……
在首都北京,每天会产生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1.1公斤。摄影师王久良的《垃圾围城》中显示,北京周边被大大小小多个垃圾场包围,成了北京的“七环”……在此情况下,垃圾分类已经势在必行。
我国开展垃圾分类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
如今上海身先士卒,公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
一时间,过去停留在宣传栏里的垃圾分类硬生生闯入了上海人生活的日常,其中,引起最多话题的便是上海的干湿垃圾之分:吃不完的小龙虾肉虾壳能不能一起扔、猫屎和猫砂要分开吗、扔喝剩的珍珠奶茶总共分几步等难题,让习惯了“随手扔”的居民难以适应。
而这种垃圾“猜干湿”的难题或许也要在北京上演。
年,北京市启动垃圾分类“大小桶”试点,实行干湿分离,部分小区中原来的“厨余”“可回收”“其他”三个大桶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桶;
年,北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也提到,本市垃圾分类将实施干湿分开;
孙新军在日前的访谈中甚至教给市民一个垃圾分类的口诀:“资源回收、干湿分开”。
由此可见,若北京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干湿之问或将成为必答题。
垃圾分类标准14年5变
尽管都叫干湿垃圾,但在北京和上海的含义却有所不同。
年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中,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五种,仅是鼓励“湿垃圾”(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与“干垃圾”分类收集投放。北京小区常见的绿色垃圾桶上仍标注的是“厨余垃圾”。
而上海则直接将“湿垃圾”与“干垃圾”作为独立的分类。据一些媒体披露,这里的“湿”指的是易腐烂而非含水量,其中又根据现有垃圾处理条件做出了一些妥协,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例子:
湿纸巾不易腐所以是干垃圾;
干香菇易腐所以是湿垃圾;
较硬的猪大骨会损伤处理湿垃圾的刀片所以被分为干垃圾;
核桃壳、开心果壳相比花生壳更硬所以算干垃圾;
粽叶相比树叶容易缠绕机械元件也被分为干垃圾;
……
无法单从字面上区分、同时还夹杂种种“特例”,让本就不适应垃圾分类的市民更加迷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而即便如此,上海现行的垃圾分类方式至少已经“变脸”了5次:
0年,上海正式提出垃圾分类概念,当时的分类方法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2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开始实行一市两制。在焚烧厂服务的地区,垃圾分类比较简单粗暴,为可焚烧、不可焚烧、废玻璃和有害四种;其他区域则比较考验大家的生化水平,分为可堆肥、不可堆肥、废玻璃和有害四种;
7年,分类标准又变了,改为可回收物、厨余其他、废玻璃和有害;
年世博会后,垃圾分类标准再次变化,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和有害,这样的分发已经和现在的模式比较接近;
年,上海启动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也就是说,鼓励大家先把干湿垃圾分开,其他的可以根据处置能力再分;
年上海出台《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明确将居民生活垃圾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种,道路及公共场所垃圾箱则统一规范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两种,这个办法沿用至今。
按照这个演变,单就“用过的卫生纸”一项,或许就要经历无机、可焚烧、厨余其他、干垃圾四种不同“身份”。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坦言,分类的方法一变再变,与垃圾末端处置技术的不断调整有关,但确实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接受程度,给老百姓如何分辨造成了很大困难。
垃圾分类能否统一标准?
垃圾分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若想让更多的人接受,首先要在分类名称上下功夫,不仅要统一,还要通俗易懂。
关于垃圾的分类方式,最早出台的相关国家标准是3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将生活垃圾划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则鼓励各城市结合本地区垃圾的特性和处理方式自行选择垃圾分类方法。
此前,曾分别有二分法(厨余垃圾和其它,可回收物和其它)、三分法(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它)、四分法(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物和其它)、多分法(在四分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等分类方式并行,其中推广最多,最为人所知的是四分法,上海市目前执行的分类方法即是脱胎其中。
不过,复杂的分类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推行。华中科技大学陈海滨教授曾做过一个调查,受访者大多倾向于四分法或者多分法,认为“分类越细,资源化程度越高”。但若进一步告知拟将其居住地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单位时,采访对象则立即改变态度,希望采用简单分类方案。
调查认为,简化垃圾分类的形式,提高公众在垃圾分类时的可操作性,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对推进垃圾分类事业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也认为,现有的垃圾分类名称过于学术化,缺乏一定的通俗易懂性,给生活垃圾分类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比如“其他垃圾”太泛,居民无法判断的垃圾都被一股脑归入其中。
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结合现状重新制定垃圾分类标准,确定通俗易懂的分类名称,并在全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统一标准和统一名称。(中国搜索/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