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砂 >> 砂市场 >> 新浦老街陈巷蘑菇状盏脚是巴洛克式格调影响
何谓“盏脚”呢?“盏”通常指器皿,或是酒杯,因而有了把盏言欢。或作计量单位,《水浒传》中有“那妇人拿起一盏茶来,把帕子去茶盅口边一抹,双手递与和尚。”盏从皿,戋声,本义是浅而小。海属之地盏脚指的是墙基,相对于整栋房子而言,墙基乃是浅而小,海州民俗语言既形象,而又别具一格,实是妙不可言。(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
海属民众建房,先要垫墙基,在选好的房屋基地上,用重物砸实。农村用碌磙绑上绳子,4个人或6人,沿墙基夯实。新浦老街有专用的夯,石头的,也有木头的,根据情况用多少人,拉起绳子,呼喊着号子打夯,民间就叫夯地基。
新浦附近多山,采用石头砌墙基,叫“下盏脚”。盖房子对民众来讲,是百年大计,故下盏脚是挺有讲究的。下盏脚前主家要请石匠师徒喝上一顿,所谓房子坚固如何?下盏脚是关键。石匠师徒酒足饭饱,主家要在屋基上燃放鞭炮,以示“壮喜”,庆祝新房开工大吉。石匠师徒用石头砌成的墙基,就叫盏脚。
民主中路号殷家楼院,位于陈巷东首,为三合院,坐北朝南,沿街是门面房,东面有外廊及楼梯,西、北、南是楼,砖石到顶,呈现左实右虚之感。西侧墙基盏脚为石头砌成,沿着陈巷由南向北延伸,那蘑菇状凸出的石块,在腰线下整齐又不规则的排列,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
小楼腰线也采用蘑菇石砌就,与盏脚保持同一风格,腰线以上用砖垒墙。海州地区用砖石垒墙,叫砌墙,用泥土垒墙叫“打墙”,为什么叫打墙呢?就是用泥巴打击垒出墙来。
打土墙分为两种,一种叫“水墙”,顾名思义带水的墙,和好的湿泥巴,拌上软草,用来垒墙,待泥巴半干后,再用缠上绳子的木棍,锤打泥墙,也叫锤墙。
另一种就是“夹板墙”,两面夹上木板,充填调好的泥巴,用木槌砸实,再继续夹板加高。打墙虽然是泥巴打成,但非常结实不裂缝。甘肃金塔县附近的汉长城,就是用沙土夹杂红柳、芦苇、砂砾等夯筑而成,一直留存至今。打墙材料就地可取,无须成本,减少了建房费用,多为平民百姓人家采用。
砖石垒墙也有两种施工方法,纯用砖、石砌成的墙,俗称“砖石到顶”。另外一种是表面砖石,内墙敷以泥巴,墙体宽厚,这种墙叫“里生外熟”。新浦老街不少人家用这种方法砌墙,墙体坚固,房子冬暖夏凉,民主路号,朱少亭故居的堂屋就是这种建筑方式。
砌墙的时候,主家要在四个墙角放上铜钱,意为“太平”、“四平八稳”。不论用什么方法砌墙,两面山墙都不能砌得与地面90度垂直,要垒得向里稍倾斜一点,俗语叫“勾”,也就是收风的意思。这样盖起来的房子,才能坚固使用寿命长,民间有“勾山笔檐,多住三年”的说法。
老街上的民宅后墙是不留窗户的,再大的开间,每间房子只在前墙留有一扇窗户的位置,这种讲究称“聚气”,所谓聚人气,聚财气。实则昔日海属之地的人,还是从安全考虑,认为偷盗、偷窥极易在窗户口发生,少一扇窗户,也就少了一份不安全的入口。
窗户放在前墙,就在眼前,心里踏实,似乎就有了安全感。后墙没有窗户,减少了冬天寒风的侵入,在那没有保暖设施的年代,窗户愈少愈保暖,也就是所谓的“聚气”吧。
通常堂屋三间,两个窗户一个门,门洞上置“过门子”,也就是门楣。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木头做的称“过门棒”,条石做的就叫“过门石”,再两边放上铜钱,进出门洞就太平了。
海州地区富户人家“过门子”大多用“过门石”,现存的新市路上顾东石祖宅小楼,门楣上的条石宽厚整齐,海州沈云沛旧居残存老屋也都采用过门条石。平民小户就用木棒置于门楣。
不论哪种“过门子”,往上放置时,众人是要说喜话,道好的,只见师傅说:“四大金刚托玉板”,众人应道:“好!”那人再说:“八仙安好太极图”,众人边抬上过门子,边答道:“好!”,当安好过门子,领头的又说“四平八稳向阳门。众人齐声喊道:“好!”这就是海州的民俗,说了喜话,主人家高兴,师傅们也表达了善良的祝贺。(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
参阅:《海州民俗志》刘兆元,江苏文艺出版社。
照片二、四选自网络,余马鉴尧摄。